关于Retina和Kodak之间 的关系要从Retina之父,德国人August Nagel博士说起。他最早在位于Stuttgart的Contessa-Nettel从事相机的设计和制造(这个厂于1926年与另外几个厂一起合并成 为相机界的巨人Zeiss Ikon),后来创办了自己的Nagel Camerwerks,地点仍然设在Stuttgart。1931年,Kodak买下了Nagel Camerwerks,改名为Kodak A.G.,但仍然由August Nagel负责管理。Retina就是从这里诞生的。
抛开原型和一代不可测距只能估焦的系列,目前流通在市场上的主要是产量颇多,可换前组镜头的Retina IIIc,依次还有IIc,IIIC,IIC,IIA,IIB等!(另外还有单反结构以及非折叠可换和不可换镜头的Retina型号也不少,比如大名鼎鼎的Retina IIIS,但产量不多,好成色的流在现在的更少了。)
当然,我还是喜欢折叠,毕竟携带方便,一套机,俩镜头,再加个取景器放包里依然不占体积,而且细细把玩,犹如工艺品般。
介绍下几个熟悉的机身吧
IIc之前的版本不探讨了,成色较好的不多,外形上也与之后的有区别,比如方形的棱角,比如卷片杆在上方等等。
1、IIc,相比IIIc,产量小些,机顶上无硒电测光表,但我觉得反而简洁漂亮,35、50、80镜头有罗顿斯德和施耐德两个版本,罗头产量少,和施耐德版本互换不能通用。和III系列不同的是II系列Retina折叠前组50mm标头最大光圈为F2.8,通光口径当然也就比50mmF2.0小些,光圈全开成五角星(其实就是等于IIIc缩小一档的样子),不知道德国人当时为什么这么苛刻的去做一款F2.8的?!有趣的还有,无论是罗头还是施头,都有十叶光圈版本的,那样带来的好处就是光圈开放基本接近圆形,但产量很少,我觉得意义也不多!
2、IIC,大C为大窗版,和小窗IIc比取景框和大窗IIIC一样,有35、50、80三镜头的取景线框,换头取景方便,无需外置取景器,无测光表那段的肩部和IIc比变成平坦的形状,IIc有阶梯。其他和小窗IIc相同。
3、IIIc,产量最多的版本,应该那会儿卖的蛮火的,依然罗头和施头两个版本,罗头产量少。标头最大光圈改成了50mmF2,全开光圈成圆形,其他没什么改变。需要指出的是IIIc的测光表改进过,原先有翻盖的,为了是强光条件下测入射光,后面改成了IIIC和IIIS那样的无需翻盖,反正老的相机硒电测光表我不怎么用,毕竟随时随地会失效,要么估光,要么用现在的测光表。
4、IIIC,大C为大窗版,生产年代在最后,和IIC一样,是IIIc改进取景框的版本,无需外置取景器,内置35、50、80三个焦段的取景框。如果入一机身三镜头,大窗版IIIC则是最方便的选择了。
评论
[…] 一直比较喜欢各种135的皮腔机(120的 有些太大了),135的折叠机都很小巧比如柯达的 retina 柯达雷汀娜 Kodak Retina历史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