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ob Lavinsky, iRocks.com – CC-BY-SA-3.0, CC BY-SA 3.0 <https: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sa/3.0>, via Wikimedia Commons

今天看到了微信群里传播着这么一张图,讲的是有个人捡到了一个带有辐射标识的铅罐子,然后打开后发现是一个黄灿灿的钙铀云母。

然后聊天记录表现出辐射病的症状。。。真是真的么?

吃席么:有人捡到了钙铀云母,被辐射死了?

对于这个聊天截图,只能说现在的段子手越来越走心了。段子级别越来越高了。所以我只能服药对抗了。

吃席么:有人捡到了钙铀云母,被辐射死了?

先说一下钙铀云母吧,这个东西看名字就是非常吓人了。

钙铀云母是少见的表生铀矿物,含铀54.46%。四方晶系,晶体呈四方板状,集合体呈玫瑰状、苔藓状或皮壳状。外观为瓶绿至浅绿色透明固体,有玻璃光泽,相对密度3.7。在紫外线照射下发淡黄绿色中强荧光。

成分Ca(UO2)2[PO4]2·10~12H2O,含UO362.70%。易失去一部分结晶水而转变为含6个水分子的变钙铀云母。四方晶系。柠檬黄、绿黄或灰黄色。玻璃光泽,解理面呈珍珠光泽。硬度2~2.5。密度3.05~3.19g/cm。片状解理。具强放射性。是原生铀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。大量聚积时可作为提取铀的矿石矿物。

百度百科

这是来自百度百科的钙铀云母的解释,尤其里面的具有强放射性,是很恐怖的样子,我估计也是这个段子的创意来源。那么我们看看这个天然的钙铀云母实际放射性是多少?

这里我搜索了两部分的数据一个是来自bilibi的数据。视频中博主测试天然的钙铀云母辐射值 4.32U Sv/h .

原文链接: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M34y117y3/v

吃席么:有人捡到了钙铀云母,被辐射死了?

另外一个数据是来自知乎的,我们也直接引用 了一下这个测试数据。

10厘米距离测试数据,1.456微西弗每小时。

原文: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45195927

吃席么:有人捡到了钙铀云母,被辐射死了?

那这两个数据拿出来我们是不是突然发现,这数据很熟悉了。

是的,基本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辐射镜头的一般辐射值,比如说太苦玛镜头,富士镜头基本都在这个范围了,关于这个辐射值是会有多大的危害我们之前已经有过几篇文章科普《辐射镜头抱着睡觉到底有没有危害。》有兴趣的可以访问看看,这里我们先把结论说出来。

这个辐射值不会出现截图中辐射病的效果,所以是假的事情。

关于辐射 第一是剂量,第二是时间,第三 是辐射方式(很重要)

简单来说辐射有害,但是需要较长的时间,但是要避免内照辐射。

这个辐射量和之前提到的镜头辐射的观点是一样的:

辐射镜头我这边一直的观点:是把他看成一个有污染的物品,要合理保存。

常规使用下是没有超过人体承受能力的危害的,但是要注意保养、维修镜头时候产生的粉尘、碎屑、以及其他具有辐射的部分(夜光、消光漆、等)的保养时候的产生的碎屑,因为内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确定的

危害程度参考内辐射相关知识,当然有的人可能还是看了个标题就说没问题,那好吧,欢迎你抱着镜头睡觉,并给出测试数据。

同时还建议具有辐射的镜头密封保存、不要让孩子接触到。

还有辐射取景器问题,这个在很多资料里已经明确提到危害了,别大意。

毒镜,公众号:毒镜辐射镜头抱着睡觉到底有没有危害。

最后这里引用知乎网友的评论。

吃席么:有人捡到了钙铀云母,被辐射死了?

虽然这个截图可以说不是真实的,但是对于具有放射性的物体还是要保持严谨的态度,少接触,科学接触,避免粉尘出现。

还有生活中也出现过放射源丢失的情况,有人捡到了导致严重的辐射病,所以当看到具有放射性标识的物体,不要去接触,注意危险。还有自然界中也有很多类似钙铀云母类的天然矿物质,这类物质也是日常不能频繁接触需要科学保存的。

分类

给毒镜头投稿

        镜头测试样片的量还是太少了,如果大家有老镜头新镜头的测试照,使用心得、评测报告、以及您自己觉得满意的照片,都可以投稿给我们,我们可以在网站和公众号发布,您可以微信投稿或者点击上面的图片给我发邮件,内容为样片、您的介绍、个人介绍、器材简介等。希望大家能多给我们一些帮助和支持。( 点击马上投稿>>>


毒镜头资料共享库

 关注毒镜微信公众号获取毒镜头资料共享库网盘链接地址


暂无评论

发表回复

Deprecated: htmlspecialchars(): Passing null to parameter #1 ($string) of type string is deprecated in /web/dujingtou.cn/web/wp-includes/formatting.php on line 4705